服務熱線
010-57018965
楊鍇
楊鍇自述
600年前米開朗基羅,畫了一組畫叫《創世紀》,世界就此改變。600年后的今天,我們這無法改變的生活,這無力改變的無奈,失去了改變的想法。在這個真相被扭曲了數百年后的今天,我要重畫《創世紀》!
謊言和廢氣物
謊言!謊言!謊言!
關于英雄的一切傳說都是謊言!對于英雄,對于傳說,對于世界的那一頭,我們早已沒有了等待。
《大隱隱于市4——小隱隱于林》,楊鍇,100x130cm,布面油畫,2010年
小時侯,常夢想成為一位救世主,打敗所有的怪獸和一切邪惡的力量,來拯救這個世界。此刻才發現,原來我不應該成為一位救世主,而是應該成為一位毀滅世界的魔王!
我是什么?你們是什么?人,就是動物,越是美麗,越是鮮艷,越是毒的厲害,在鮮艷的外表下,隱含的是劇烈的毒液。笑里藏刀,菩薩臉蝎子心…
英雄作著姿勢,向人們招手。這招手,這召喚,空洞的姿勢,充斥著虛偽和欺騙。人性太丑惡了,看似串聯在一起,是一個整體種族,但實際永遠不會相接,因為人與人之間是隔離的,分開的。剩下的只是孤零零的個體。
厚厚的顏料,一種骨頭感,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用這打著圈圈的線這不恰當的方式來表示這一“無定性的妖魔的某種靜止的運動”。當一切都被剝去,僅僅剩下骨頭和一堆廢氣物。
《雨打芭蕉2》,楊鍇,80x100cm,布面油畫,2018年
人們肉眼所看到的只是肉體的假象。無法看見那無人能免的災難,那一連串的事件。世界可能就像一塊畫布那么大,就象一個牢籠,沒有一個人是可以真正的站起來的。人類注定永得不到自由,是被壓抑的。未來是不存在的,是對此刻的否定,是虛無。當人生陷入一種無法逃離的困境時,荒謬都會在一瞬間發生。人們逐漸變得麻木、機械、萎縮,成為工具、成為“非人”,成為怪獸。
骷髏就是骷髏,一切希望和欲望的陵墓。我們“墮入過去”,就像逝去的生活的片段。它以一種裸露的無形式的方式展現自己。
世界是蒼白的,世界也是黑暗的,黑暗是無限透明的。世界變得陌生,“我們迅速投進這無常黑夜”。在這黑暗中閃爍的只有微弱無助的聲音,它帶走了我的生活,我的一切,同時也包括痛苦。
《藍色芭蕉2》,楊鍇,100x80cm,布面油畫,2018年
我們還年輕,有些事我們不要也不會忘掉。
毀滅和爪子
毀滅!毀滅!毀滅!
不要相信人類,因為人類就是一切。金錢,毀滅了一切??蓱z的人類,你是無可救藥的了,你的所謂的美德使你毀滅。金錢使人與人相互隔離,人們彼此間樹立了心理屏障。金錢,還是金錢!世界是冷酷的,甚至是無情,絕望的。人們都是冷漠的,就像一具具顫栗的枯骨?!翱諝饫镲w舞的不是蝴蝶而是骷髏”,這些骷髏,這些形象,它們不斷地上升,不斷地增大,裹住了自己,向我們傳達它們的震顫,和恐懼。
這個糟糕透頂的世界,不應該被拯救,而應該被毀滅;這個世界的救世主,不是那些假惺惺的沽名釣譽的所謂的“英雄”,而是毀滅一切的“惡魔”,一切已沒有希望,不如摧毀一切,等待另一個世紀的來臨,去重新喚醒死者。一切應該成為歷史,掠過那些尸骸,只有腐爛才是真實的歷史。
我沒有比這更憎恨的了,人都是可以為了某種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向身邊的下手的,所以我畫面上的人都是,有著尖牙利齒,有著猛獸的利爪,就象一只只骷髏的爪子。它們不斷地穿越時空來觸摸我們的靈魂。
《 如意》,楊鍇,80x150cm,布面油畫,2016年
不再有背景,不再有主角,這是一個封閉的處所,沒有一絲微弱的希望。人類不斷地在毀滅自身的靈魂,留下恥辱。在我的作品中,看到的一切都令我沮喪,一切生命的痕跡都消失了。人類正在悄悄引退,不再有生命的體溫,這些形象與人的生命具有某種異在性,是非現實的,而這些肉體,這些骷髏卻慢慢具有真實的氣息。
成王敗寇,真正的英雄想要拯救這個世界,卻被人類打敗被冠上一個惡魔的名字,而惡魔一直就存在沒有被消滅,卻被人類冠以為英雄,就象《仙劍奇俠傳》里的拜月教主想聚齊5個創世紀靈珠,去掉人性的邪惡來重造世界,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熱愛藝術,卻感到如此的絕望。重新創世紀!是我對人性一切的憤怒。
2009-12-21 夜 寫于楊鍇工作室
部分評論楊鍇作品的學術文章節選
楊鍇的畫很難歸類。從他的作品中,可以分析出許多風格或手法:涂鴉、表現、色域、抽象、超現實、卡通、寫意……但是他將這些風格成功地糅合起來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這讓我想起丹托(Arthur Danto)的風格矩陣?!?/span>
相反,骷髏可以很骨感。骨感不僅真實,甚至也可以是美的。骨感的美,不是表面的美,而是本質的美?!聦嵣希谥袊幕?,骨不是一個貶義詞,對骨的追求是一種高級追求。在生活中追求的骨氣與在藝術中追求的骨法平行。盡管楊鍇學習的是油畫和實驗藝術,但他對中國美學也有深刻的領會。
但是,骨因為精而不多,能夠欣賞骷髏之美的人也不占多數。楊鍇通常將骷髏安置在大面積的單色之中,更顯出骨的孤獨。楊鍇畫中的骷髏,就像海底火山爆發在海面上留下的殘骸,不美卻可以依靠。楊鍇需要大面積的單色來集聚能量,如果我們期待爆發來得更猛烈的話。
——節選于《平靜的洶涌——讀楊鍇的畫》文/彭鋒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學博士,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楊鍇畫面上是以“骷髏”為符號,并連接著人體骨架,消除繪畫的復制性,出現豐富的變化和表現力度,骨架、骷髏其實是怪物的表象,像圖騰又像幽靈,以色彩揮舞后所形成的“面”加以連動。楊鍇事后對這些畫作了這樣的概括:像是死者在絕望中的希望。
——節選于《一切都是平的:楊鍇個展(展覽前言)》文/王南溟 (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館長,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楊鍇,就是這樣一個異常優秀且具有異稟的藝術家,他傾聽到了青春存在的語調:繪“畫”乃是繪“花”,在“畫”與“花”之間,需要一種生命的連接,楊鍇以一種不可能的方式進行了新的連接,以一種如此自明又如此陌異的方式,發明了他自己的“藍芭蕉”,使之變異為一種純粹的“芭蕉花”,也是盡情開放的“生命花”。
這些生命之花,花葉的展開有著優美的弧線,而背景處流淌的線痕,如同水墨的流淌,也是花之暗影,一實一虛之間,似乎凝聚了世間無數的風聲與雨聲,但又如此飄然與昂揚。而中間的一道白線,既切割了畫面,帶來一種穩定感,也如同一道靈魂的引線,把我們引向繁花的世界之外,沉思生命本身的短暫與輝煌。
楊鍇的繪畫,以其青春的書寫性,再次讓我們見證了繪畫的魅力:越是碎散,越是經典;越是瞬間的爆發,越是追求造型的凝練;越是具有沖擊力,越是柔和優雅;越是具有透薄的詩意,越是具有光感的強度。正是這種張力的美,才使繪畫如此具有當代性。
——節選于《楊鍇的芭蕉繪畫:藍色生命花的快爽》文/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
這個世界僅僅剩下這堆還在喘息的氣,但沒有什么比賦予這戰栗的氣息以一個藝術的形式,一個非生命的骷髏形象更加真實的了!這是一個當代中國人尋找自我也是追尋自由的過程中所發現的最為豐富也最為大膽的形式。
——節選于《楊鍇的繪畫:這世界只剩下一堆喘息的氣》文/夏可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哲學博士)
楊鍇是一位具有潛力的年輕藝術家。這反映了楊鍇對繪畫的思考,即到了今天以圖像為對象的藝術時代,涂鴉還有多少能為繪畫所用。但同時又用扁平的方式表現出來,猶如楊鍇自己所說:一切都是平的。
——節選于《中國藝術在巴西:2000年之后的中國當代藝術》 文/馬琳(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楊鍇的作品《雨打芭蕉》系列描繪的是芭蕉樹在經過雨水沖洗后的狀態。通常我們提到芭蕉,總會想到“雨打芭蕉聲聲泣”、“雨打芭蕉葉帶愁”,有一種很傷感的情緒,但楊鍇在此卻表現了芭蕉旺盛的生命力,以芭蕉喻人,懷念青春。畫面中大面積的使用群青與藍色涂抹,流淌的筆觸與旋轉的線條依然延續了之前的風格。
——節選于《云之空間書寫:展覽前言》 文/ 馬琳(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但楊鍇卻是當代藝術界的一個異數,他反其道而行,以強烈的表現因素與情感訴求,來塑造自己的畫面,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激情,不僅只是為自己的熱血青春留下了憑證,更為重要的是,為日益皮軟的當代藝術注入了精神的力量與人性的強音。
——節選于《無悔的狂瀾——關于楊鍇和他的藝術》文/楊衛(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
在年輕一代藝術家中,楊鍇極為特別。這首先體現在他對藝術的態度上,與許多年輕藝術家把工作與生活理性的加以區分不同,楊鍇幾乎是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藝術世界中,工作與生活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次是他的畫風,與年輕藝術家普遍追求的小清新不同,楊鍇不僅關注動蕩的現實與激越的人生,而且特別注重自我表現,強調畫面的粗獷與雄渾。正是這些因素構成了楊鍇與眾不同的氣質,也使他的藝術具有了強烈的陽剛之氣。
——《2018上海藝術博覽會中國青年藝術家推介展:楊鍇個人推介詞》 文/楊衛(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秘書長)
如今,繪畫遇到的瓶頸是,任何一種方法似乎都有人使用過,繪畫的路徑好像已經到頭。批評界對繪畫的現狀與發展也是爭論不休,同時也更期待繪畫再創造出新的感覺、新的樣式。第一次看到楊鍇的作品,很吃了一驚。如果不說他才是大四的學生,還會以為是繪畫上已經磨練了多年的成熟畫家。
——節選于《意義與骨骼——談楊鍇對身體性的探索》文/王春辰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館副館長、博士,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令人意外又欣慰的是,這個在八十年代曾經伴隨著現代主義思潮的“死亡”主題,時隔二十多年后,又重新被楊鍇這一代重新提出?!诖藯铄|觸及到了當代藝術近十年所缺失的救贖主義主題,……但是他試圖在信仰的視界下繼續觸及深層的黑暗,從而達到一個文化的歷史接力賽的精神“臨界點”。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開始。
——節選于《黑暗時代的骷髏:楊鍇繪畫中的死亡救贖》文/朱其 (北京798藝術總監,文化部國家畫院理論部研究員,博士)
他在指揮著畫中的骷髏飽嘗滄桑,經歷著社會的愛欲糾葛,和看起來十分正常的“人”做對。這份體認表現得隱諱而有跡可循所以可以掌握,深入而不無病呻吟所以讓人覺得真誠。能讓畫面滲透出寧靜的氣質。
——節選于《比靈魂更真實 比死亡更幸運--楊鍇繪畫》文/閻安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實際上,我認為,他的不少作品展現的是一部碎片式的“死亡筆記”,因為情節已經散佚,徒留青春、生命、死亡音符的游動。這種戰栗而夢幻般的感覺催其前行。
——節選于《碎片式的“死亡筆記”——楊鍇的繪畫體驗》文/胡斌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藝術管理學系主任、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學院主義的知識變成了一種法度,思想維度轉換成了圖畫文本,或者關于生命,或者關于死亡,以至于精神還和靈魂,但是,宇宙的信息盡在于自然而然之中,唯有絕對的真誠可以接近。
——文/周功華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湖南油畫學會副主席)
坦而言之,楊鍇油畫作品中荒誕的、壓抑的情緒性,如同野火般自由地燃燒——這可能是他繪畫中的輝煌部分,如同能量在沸騰。
——節選于《荒誕的“存在”——楊鍇油畫作品釋讀》文/陳國輝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在楊鍇看來,這個時代太多的浮華,總是會缺乏一種誠摯的理想,我甚至以為,這是當代年輕人遲早會發出的感嘆。不懂得敬畏生命的人僅是空洞的軀殼。
——節選于《死神之舞·楊鍇的繪畫》文/魏祥奇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中國美術館館員)
但是楊鍇的畫又是很“美”、很傳統的的:中國山水(水墨、青綠)的色彩、空白意境、寫意情懷等等,這就是說,楊鍇在拒絕這一個,又懷念那一個。當然包括觀念。
——節選于《觀念、態度與美感——淺談楊鍇的油畫》文/許道軍 (文學批評家,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
“空氣里飛舞的不是蝴蝶而是骷髏”。一切已沒有希望,不如摧毀一切,等待另一個世紀的來臨,去重新喚醒死者。一切應該成為歷史,掠過那些尸骸,只有腐爛才是真實的歷史。
——節選于《創世紀——對于創造的另一種解釋》文/楊鍇
藝術履歷
2010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二工作室,獲學士學位。( 獲優秀畢業生)
2017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實驗藝術研究)
現工作學習于北京。
主要個展:
2016年 “平靜的洶涌:楊鍇作品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策展人:彭鋒)
2012年 “一切都是平的:楊鍇個展”,上海大學美術學院99創意中心,上海(策展人:王南溟)
2010年 “觸極:楊鍇個展”,廣州
2010年 “觸極2:楊鍇個展”,隔山別館,上海
個展:
2018年 “藍色妖姬:楊鍇風景作品展”,小洲藝術區·無界空間,廣州
2017年 “藍色芭蕉:楊鍇風景新作展”,鹿人畫廊,蘇州
2014年 “沒有過去的未來:楊鍇作品展”,上海嘉源海美術館,上海
2013年 “雨打芭蕉:楊鍇風景展”,紅專廠,廣州
2013年 “瑾:楊鍇風景”,小洲藝術區,廣州
2011年 “秒殺梵高:楊鍇風景暨實驗藝術展”,水井空間,廣州
2011年 “瘋。景:楊鍇風景展”,廣州
2011年 “怒放:楊鍇紙上作品展”,上海
群展:
2019年 “第三屆獨立品格提名展”,獲三等獎,北京大河灣美術館主辦,北京站·北京大地藝術中心/寧波站·寧波美術館/柳州站·柳州博物館,全國巡展
2018年 “圖像與形式:繪畫在繼續”,上海周浦美術館,上海
2018年 “圖像與形式:當代藝術社區展”,浦東新區洋涇街道社區學校,上海
2018年 “2018上海藝術博覽會中國青年藝術家推介展”,上海世博展覽館,上海
2018年 “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博覽會:中央美院研究生院作品專區”,南豐國際會展中心,廣州
2018年 “青年美術公社邀請展”,北京時代藝龍美術館,北京
2018年 “家里有畫”, 晶·美術館,廈門
2018年 “云之空間書寫”,上海喜盈門畫廊,上海
2018年 “活力宋莊:大河灣藝術精品展”, 大河灣美術館,北京
2018年 “2018藝術深圳”,深圳會展中心,深圳
2018年 “紅鼎畫廊常態展”,紅鼎畫廊,798,北京
2018年 “大河灣美術館常態展”,大河灣美術館,北京
2018年 “上海奧賽畫廊8月常態展”,上海奧賽畫廊,上海
2018年 “時間線:萬科時代中心新媒體藝術展”,北京萬科時代中心,北京
2018年 “新繪畫:圖像與形式之間”,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上海
2018年 “光:鹿人畫廊藏品展”,鹿人畫廊,蘇州
2018年 “‘異鄉人’當代族群經驗研究展”,溫州年代美術館,溫州
2018年 “怒放青春”,中國聚龍小鎮星巢美術創客基地,泉州
2018年 “宇宙計劃”,宋莊,北京
2017年 “充電中CHARGING——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影像藝術課程展”,山水美術館,北京
2017年 “第五屆亞洲青年藝術家提名展”,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
2017年 “怒放青春”,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業中心,北京
2017年 “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虛擬車間:視覺藝術展’”,合肥市文化館|大地美術館,合肥
2017年 “中國·殷村「青春文藝公社」”,獲青春美術公社年度十強獎,常州
2017年 “怒放青春:首屆青年美術館公社展”,運河5號美術館,常州
2017年 “ZERO未來x現場:美院畢業生作品精選展”,ZERO零藝術中心,798,北京
2017年 “2017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作品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17年 “湖湘精神——在京湘籍藝術家聯合展”,上上國際美術館,北京
2017年 “湖湘精神——在京湘籍藝術家回鄉展”,皓聲藝術館,長沙
2016年 “第三屆CAFAM雙年展——空間協商: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16年 “初心:第五屆中央美術學院博碩研究生作品展”,玫瑰之名藝術中心,798,北京
2016年 “新視點:中國青年藝術家優秀作品展|青年藝術+越南站”,越南云湖展覽中心,河內,越南
2016年 “北京青年美術雙年展·第二站”,國中美術館,北京
2016年 “北京青年美術雙年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2016年 “第三屆‘青年藝術+’推廣計劃年度大展”,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北京
2016年 “初·計劃:第三屆青年藝術家聯展”,上海半島美術館,上海
2016年 “生態·藝術·人:中國當代生態藝術展”,石家莊美術館,石家莊
2016年 “‘青年藝術+’推廣計劃國內首站巡展·北京站”,山水美術館,北京
2016年 “央美創客·望京創新藝術節”,望京SOHO,北京
2016年 “精神視覺:青年藝術家五四提名展”,力美術館,長沙
2016年 “ArtExpo廣州城市雙年藝術展:西學東漸藝術高峰論壇演講”,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廣州
2015年 “2015中央美院期末優秀作業匯報展”,中央美術學院校史陳列館,北京
2015年 “第三屆湖南青年藝術家提名展”,獲提名獎,后湖國際藝術區美術館,長沙
2015年 “第五屆‘青春·足跡’中央美院學生主題創作展”,獲銅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2015年 “相生:第四屆中央美術學院博碩研究生作品展”,北京炎黃藝術館,北京
2015年 “第二屆‘青年藝術+’推廣計劃年度大展”,北京當代藝術館,北京
2015年 “人人都是策展人”,中央美院美術館,北京
2015年 “保溫:當代藝術展”,橋空間,廣州
2015年 “當代藝術作品館藏展”,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上海
2014年 “中歐之間:藝術家在生活中”,羅馬葡萄牙圣安東尼學院,羅馬,意大利
2014年 “中國藝術在巴西”,OCA展覽中心/伊比拉普埃拉公園,圣保羅,巴西
2014年 “理想之光:青年藝術家邀請展”,力美術館,長沙
2014年 “春季沙龍油畫展”,泗海基金會,廣州
2013年 “時代的關鍵詞:當代藝術中的九個案列”,香瓜俠公社,上海
2013年 “囚徒與樹葉:風景油畫展”,泗?;饡?,廣州
2013年 “南方當代學院風:青年油畫家群展”,泗?;饡?,廣州
2013年 “凝滯的瞬間:群展”,南美術館,廣州
2013年 “2010后的繪畫與影像”,上海大學美術學院99創意中心,上海
2012年 “當代藝術Weibo大展 ”,宋莊美術館,北京
2012年 “綠林好漢:續展”,美林美術館,廣州
2012年 “綠林好漢”,泗海基金會,廣州
2012年 “蝶變:2013小洲藝術節”,小洲藝術區中心展廳,廣州
2012年 “傳統與現代共生”,廣州瑪雅藝術廊,廣州
2012年 “圖像與形式:當代繪畫展”,上海浦東文化藝術中心,上海
2012年 “2012夏季展”,上海奧賽畫廊,上海
2012年 “當代精神的現實反映:油畫系二工師生展”,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12年 “五四國際青年藝術節”,悅美術館,798,北京
2012年 “純策青春:青年藝術展”,美廬美術館,長沙
2012年 “夢語:聯展”,大德堂,上海
2012年 “記憶存在于身體之外”,K11藝術空間
2011年 “笑傲江湖:宣言”,湘江江上(行為),長沙 &“笑傲江湖:微電影首映展”,1312藝術空間,廣州
2011年 “抽象之后的繪畫:涂鴉,圖像再造與多重主題”,喜馬拉雅美術館證大當代藝術空間,上海
2011年 “繼續涂鴉”,上海奧賽畫廊,上海
2010年 “擊鼓傳花”,在場 &“線性工程式”,威海路696號,上海
2010年 “第15屆國際藝術博覽會”,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廣州
2010年 “基礎坐標:廣州美院基礎教學作品展”,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10年 “2010屆廣州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展”,獲優秀畢業生,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
2009年 “第九屆廣州美院王嘉廉獎學金獲獎作品展”,獲銅獎,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09年 “楊鍇:地獄涂鴉”,廢棄碼頭·大學城,廣州
2009年 “美麗的祖國,壯麗的青春”,獲優秀獎,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09年 “2009年受助學生感恩作品匯報展”,獲銀獎,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08年 “學院·視線:廣州美院建校55周年暨恢復建制三十周年教學回顧展”,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08年 “2008年受助學生感恩作品匯報展”,獲銀獎,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08年 “心系汶川?畫家的慰問:廣州美院師生美術作品特別展”,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08年 “第三屆中國美術院校師生油畫作品展”,深圳
2008年 “第八屆廣州美院王嘉廉獎學金獲獎作品展”,獲金獎,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07年 “首屆廣州美院嶺南新勢力學生作品展”,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06年 “廣州美院第六屆自薦作品展”,廣州美院美術館,廣州
2005年 “絕對自由:寫生”,長沙火車站,長沙
收藏:
今日美術館 ,亞洲藝術基金會,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上海半島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湖南力美術館,鹿人美術館,上海奧賽畫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99創意中心,泗海藝術基金會,(漢庭集團)華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青春文藝公社,廣州紅專廠,小洲藝術區,青年藝術+,中國國立清華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特銳藝術展覽服務有限公司,北京正和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廣州紅館,上海華勛畫院,蘇州張玲集團公司,北京三和軒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南京怒放青春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錢橋華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青春萬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
德國、法國、美國、臺灣、香港、澳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天津、蘇州、南京、海口、哈爾濱、沈陽、杭州等國內外重要收藏家廣泛收藏。作品被著名華人收藏家榜首朱紹良先生收藏、著名音樂制作人許曉峰先生等個人收藏。
出版著作:
2010 《觸極——楊鍇作品》,國家美術雜志出版
發表:
彭鋒、王南溟、夏可君、馬琳、楊衛、了了、王春辰、朱其、胡斌等35位學者、批評家與策展人、教授、詩人對楊鍇作品進行學術研究并撰寫文章9萬字。作品被北京保利等拍賣。作品被《ARTE!Brasileiros》《亞洲藝術》《國家美術》《美術天地》《畫廊》《庫藝術》《畫刊》《Hi藝術》《藝術當代》《東方藝術大家》《舒適》《看畫廊》《藝術商業》《藝術市場》等多個中外重要紙媒學術刊物廣泛發表,并被《中央美院藝訊網》《鳳凰網》《藝術中國》《今日藝術網》《雅昌藝術》《新浪網》《騰訊網》《搜狐網》《網易》《紅網》《798藝術匯》《藝術國際》《99藝術網》《鳳凰中文臺》《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湖南衛視國際頻道》《湖南教育頻道》《廣東電視臺》《空藝術》《Vart》《海豹直播》《繪畫藝術壞蛋店》《豆瓣》《北京文藝網》《人民網》《中國電視文藝網》《中證網》《藝數據》《藝術倉》《阿特網》《一點資訊》《中國美術家網》《中國美協》《上海政務》《和訊網》《當代藝術網》《藝術客》《人民藝術網》《墻報》《羊城晚報》《北京商報》《光明日報》《南方都市報》《中國日報》《在藝網》《保甄網》《中央美院研究生院》《藝網》《中國日報外文網》《新華社》等百個主流網絡媒體、藝術新媒體、電視臺和報紙傳統公共媒體廣泛報道。 作品被《圖像與形式:當代藝術理論的矛盾點和結合點》《抽象之后的繪畫》《2000年之后的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性藝術的興起》《中歐之間》《展覽改變藝術:策展的可能性》《第三屆CAFAM雙年展》《第三屆CAFAM雙年展》《充電中CHARGING: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影像藝術課程展》《延伸:語境化與系統化》《時間線》等數部中外重要學術著作廣泛收入,及中外大量群展畫冊、文獻書籍、重要網絡文獻數據庫廣泛收入。出版個人著作2本。在校期間曾任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會展覽部副部長。
掃一掃 加關注
Copyright ?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備案號:京ICP備-19026694號-1